第一次考试不及格
■ 海南中学高一四班 颜天斌
期末考试结束了,肯定几家欢乐几家愁。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同学,千万别气馁。听我说一说我在这短短一个学期内的喜怒哀乐,你一定会重拾信心的。
不及格,好虐心
在升入高一之前,我就不止一次听学长们和老师们说过,高中数学会很难,是考试中最为拉分的科目。但我并没把这些“恐吓”当回事。心里想,不就是公式多一点,知识难一点嘛,只要认真学,没什么大问题的。在暑假里,我预习了高一数学,感觉课本上的知识点并不算很难,完全可以接受。当时得意洋洋地想,“哈哈,说不定我的高中数学能拿全班第一呢。”
高一开学一周后,我发现数学确实难啃。那些概念好抽象啊,尤其是“奇函数”、“偶函数”弄得我晕头转向。有时候听不懂课,有时候在课堂上好不容易弄懂了,可又不懂做作业。在初中,每个章节的习题都会有几种明确的题型,做题照葫芦画瓢就行。可高中的题简直是虐心啊,遇到的题型千变万化,简直比孙悟空的七十二变还要变化多端。作业本上,叉叉多,对号少。被逼急了,我就想,你题型多,我花点时间做题不就行了嘛。打了一番“题海战术”,光练习册就做了好几本。可仍然不行,做过这道,不会那道。感觉自己像是提了一桶浆糊,越搅越稠;像手里攥着一团乱麻,怎么都理不顺。
两个月后的期中考试,结果可想而知,数学试卷上那些鲜红的叉叉像一个又一个棒子响在头上。满分150分的数学,我只考了61分。看到其他同学拿着120多分、130多分的试卷眉飞色舞,我心里更加难过。默默地坐在座位上,一句话都不想说。考试不及格,对我来说,可是从上学以来头一回啊!最让我感觉困惑的是,我如此努力,为什么得不到回报呢?到底该如何做,才能学好数学呢?
问老师,找原因
我主动向教数学的董老师倾诉心中的烦恼。董老师一如既往地温和地笑着,拍了拍我的肩膀,“没关系,很多同学进入高一时会感觉数学学得吃力。这很正常,因为高中数学的要求与初中数学的要求相比,要高出一大截呢。初中数学会直接考知识点,而高中数学考的是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。只有把知识理解透彻了,构建起知识点之间的网络体系,做起题来才能得心应手。”
班主任老师也鼓励我们说,升入高一之后,不能再翻初中的“老黄历”了。无论你初中成绩有多棒,到高中后要接受重新洗牌。而且,海南中学强手如云,需要调整心态,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学习氛围。
还有学长安慰我说,进入高中后的第一次考试先来一记“杀威棒”,才能够让我们彻底抛弃考上高中时的沾沾自喜,从而更加安心地学习,这是一种心理战术,不必灰心丧气。甚至还有学长说,在高中期间,考试不及格会逐渐成为家常便饭。你会从难过到慢慢习惯。到文理分科时,选择自己的强项学科就行。
更努力,进步了
在之后的学习中,对于数学,我不再一味去拼“题海战术”,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知识点上。慢慢地,我发现,高中数学是有规律可循的。无论试卷上出的是什么样的题,都源于课本上那些最核心的内容。此外,我也会花时间练一些考试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题型及课本上的例题,以期做到举一反三、触类旁通。除了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解外,我把自己做过的题拿来反思,每天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。做到知识成片,问题成串,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网络系统。
期末考试的成绩出来了,数学,这次我考了103分,比期中考试提升了40多分。这样的成绩,虽然与身边很多同学相比依然差一大截,但对于我本人来说,算是很大的进步了。不光是数学,其他的科目也有进步。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:失败了,别趴下,也别抱怨,或许你应该换种方式,或者重新审视目标、调整计划。
亲爱的同学,你感觉我说的有道理吗?